春季是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期,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宁夏多地将持续干燥少雨、风力较大的天气情况,为森林防火带来不利自然影响。同时,随着气温回升,农事、春游踏青等人为活动日益频繁,森林草原火灾的潜在风险也随之上升,防火压力增大。
面对复杂的防火形势,宁夏各级防火队伍纷纷响应:在旅游景区,通过“三位一体”的防火网建设,严格管控火源,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在田间地头,通过责任落实和巡查防控,确保春耕备耕期间的防火安全;清明节期间,通过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祭祀,减少传统习俗带来的火灾隐患……各地各部门正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资源保驾护航。
景区里的防火“风景线日,记者走进贺兰山岩画、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随机采访了30多位游客发现,半数以上的游客对“禁止烟火”“火险等级提示”等基础标识有所了解,但问及林草火灾有何特点、何为森林防火“十不准”等内容,却纷纷摇头。来自银川市的游客张女士坦言:“看到景区内‘禁止吸烟’的牌子会注意,但具体哪些行为可能引发火灾,比如野餐选址、垃圾处理等,确实不太清楚。”
该负责人说,旅游景区内,游客活动区域与林草密集区交错,地形复杂、植燥,一颗未熄灭的烟头或一处未清理的烧烤余烬,都可能酿成大祸。以矿泉水瓶为例,这种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塑料制品,容易被游客随手丢弃在林地中。殊不知,盛着水的塑料瓶被太阳直射,可能形成类似放大镜的效果,通过高温聚光点燃可燃物,导致火灾发生。同时,清明节前后祭祀、踏青导致人流量增加,部分游客违规携带火种,火源管理难度陡增。
“很多游客喜欢上山游玩,但不具备充足的林草防火常识。比如,他们对森林火灾的种类、火焰的蔓延速度都没有概念。”宁夏机动队伍相关负责人介绍,森林火灾主要有地表火、地下火、树冠火三种类型,贺兰山一带多发地表火与树冠火。顾名思义,地表火通常从地表面开始蔓延,沿途烧毁覆盖在地面上的低矮植物,近地面的根系、幼树等;树冠火则从树枝燃烧至树冠等位置。遇到强风,火焰在顷刻之间就会肆意蔓延,破坏力强,危险性高,扑灭难度大。事前防火的效果,远胜于事后救火。
贺兰山一带,宁夏机动队伍一大队的消防员正在林间巡逻。“每年清明节的前后几天,都是群众集中上山祭扫的时间,这段时间的森林防火尤为重要。”一大队教导员刘宁告诉记者,他们不但在固定关口对所有进山人员进行严格的火种检查,还每日安排人员进行流动防火巡查,杜绝游客违规用火的情况发生。巡查路线近百公里,主要集中在进山通道、植被密集区、游客集中区等区域,途中,消防员们需要背着风力灭火机、水泵等装备在山林间跋涉,最轻的装备也有20多斤,一天10个小时的巡查下来,对体能消耗极大。
罗山是宁夏三大天然林区之一,既有以青海云杉、油松等植被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有金雕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维护着一方土地的生态平衡,做好防火工作非常重要。宁夏机动队伍二大队教导员麻旭峰表示,为守护好春季易燃期的罗山,他们将驻防点设置在人烟稀少的旷野地带,遇到火险高危天气、防火敏感时段,就近上山巡护,仔细排查每一个可能的火险隐患。
3月13日,在青铜峡市叶盛镇田地上,春播的现场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一台台播种机在田垄间来回穿梭,发出有节奏的轰鸣声,在田边的小道上,一辆辆装满化肥和农药的三轮车有序停放着。几位农民正齐心协力地将这些农资搬运到田边,为后续的田间管理做准备。
在农田旁边的林带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张贴有醒目的防火标语牌,写着“严禁野外明火,守护绿色家园”“春耕防火,人人有责”等警示语,时刻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村里的防火巡逻队也在田间地头来回走动,一旦发现有火灾隐患立即处置。“村上广播每天都定时播放防火知识,防火意识提高了很多,我们在田里干活,看到有人在防火巡查,安心了很多,毕竟这也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张庄村种植户盛正文笑着告诉记者。
“我们成立镇村应急处置队,以村为单位划分防火责任区,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位干部身上,确保每一片区域都有人管、有人盯,每周开展防火巡查30余人次。尤其在重点时段,如早晚村民用火高峰期以及中午气温较高时段。除了常规的田间地头,还需关注林区边缘、秸秆集中堆放点等火灾易发区域。巡逻过程中,配备必要的通信设备,一旦发现火情,能够第一时间上报并组织扑救。”叶盛镇综合执法和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刘志强说。
三营镇周密部署,明确镇、村、组三级森林草原防灭火包保责任制,切实把防火责任落实到人、户、山头,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方式,做好防火工作,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生态屏障。该镇122名护林员组成的巡林队伍,严格落实“日巡查日报告”制度,按照责任区域,每天穿梭于山林之间,重点排查林缘地带、田间地头及房前屋后的易燃物堆放情况,严禁烧荒、烧秸秆等违规用火行为,督促群众严格落实祭祀用火“提前报备、专人监管”模式。同时,开展“清林边、清地边、清房屋边”行动,清理枯枝落叶等可燃物50余吨。
近日,三营镇开展了一场模拟林区火灾的实战演练。演练中,队员们迅速集结,携带灭火器、风力灭火机等装备奔赴火场,按照“全过程、全要素、场景化”的要求,开展火场应急演练。演练过程中,队员们分工明确,密切配合,从火情侦察、人员疏散到火势扑救,每一个环节都紧张有序。通过实战演练,不仅提升了护林员的专业素养,还增强了协同作战能力,为春季防火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知道不该在户外烧纸,但是俗就摆在那儿,很多人还是会抱着侥幸心理。”银川市民邹先生抱怨,每年清明,总有人在小区门口的绿化带附近烧纸,有时候余烬中的火星还没熄灭,人就已经走了,留下极大的火灾隐患。在平罗县渠口乡的田地旁,村民正将玉米秆堆成小山:“以前这些都能烧了肥田,现在村里不让烧,但偷偷烧的人还有不少。”
3月21日,在应急管理部举行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安全知识发布会上,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孙龙指出,祭祀用火导致森林草原火灾的案例占比极高。祭祀行为在清明节期间大量发生,此时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节,气候干燥,多有大风,点烛、必赢燃香、烧纸和燃放烟花爆竹等传统习俗可能会留下未完全熄灭的火星、未爆炸的鞭炮等火源隐患,极易引燃枯草,继而引发火灾。然而,尽管宁夏每年发布清明节倡议书,明确提出不应在山林草地、街头巷尾使用明火,仍有部分群众选择“顶风作案”,“打游击”祭祀,令执法人员疲于奔命。
“对于保持着传统祭祀热情的群众,堵不如疏,还是要做好防控布局,引导大家用安全合理的方式来进行祭祀,减少火灾隐患。”宁夏贺兰山管理局大水沟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辖区设置了3个临时防火检查站和5个集中祭祀点,提前配置防火设施,联合辖区单位模拟火情处置流程,并安排固定检查点,为祭祀人员提供烟火寄存服务。
“林木生长需要数十年,被烧毁却在一瞬间,祭拜逝者,用鲜花更安全,也更文明。”清明期间,宁夏机动队伍的消防员们在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祭祀入口处设立宣传站,向来往游客免费发放鲜花。遇上携带纸钱的群众,则先进行劝导,再实施“检查代存+定点焚烧”闭环管理。截至目前,累计劝阻违规用火100余起,化解火灾隐患53处,服务祭扫群众7000余人次。
今年元宵节期间,宁夏机动队伍联合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影城开展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消防安全现场直播,为往来游客和广大网友科普讲解古代消防与现代消防科技有何不同、野外遇到火灾险情如何快速处置等知识,全平台总浏览量达到13万次。
“大家都能看到,这里的建筑多采用易燃材料构建,作为我们影视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历史记忆,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然而,由于木质材料和草棚的易燃性,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难以控制,且破坏力极大。因此,提高消防防范意识,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是我们每一位游客和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直播中,消防员于洁浩带领大家参观景区,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景区设施的特点和潜在的安全风险,以及需要注意的消防安全常识,时不时穿插着对影城美景的介绍。在前期与镇北堡影城负责人对接协调时,于洁浩便知道,消防科普一定要生动有趣,才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防灾减灾意识。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我们在传统的消防宣传方式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新花样’,与镇北堡影城的合作直播只是其中一种。我们还与宁夏花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亚合作,共同拍摄了春季森林防火宣传片。”宁夏机动队伍相关负责人介绍,林草防火宣传工作,需要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一方面,必须重视网络宣传的力量,增加消防知识的娱乐性,积极联合各平台媒体进行推送,另一方面,也要亲身走进学校、农村、社区等“五进”场所的边边角角,做到宣传“零死角”。
今年以来,宁夏机动队伍深入重点林区、景区,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巡防、应急科普宣讲,普及森林火灾预防常识,累计宣传教育群众达15000人次。同时,持续开展业务培训,先后派出36名指战员深入村镇和林场28次,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讲解等方式,对地方半专业队开展森林防灭火业务培训,提升了全区森林草原防灭火队伍整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