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要闻综合新闻
2023年,重庆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启动崖柏迁地保护工作,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第一批适应性栽培基地。今春,第三批60株崖柏又如约而至,开启最高纬度的驯化之旅
暮春桃月,气温起伏。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五当召管理站育苗暖棚内,保持着暖湿环境。打开围挡塑料布,松柏特有清香的气流扑面而来,跨越山海的濒危珍稀树种崖柏呈现眼前。
仔细观察,平均高度80厘米的崖柏,有的树梢部叶片呈现出铁锈色,有的已经绿油油。五当召管理站站长刘海明介绍,叶片呈现铁锈色是崖柏缓苗期的正常反应。待缓苗期过后,这些崖柏幼苗将移植室外,正式扎根大青山。
20多天前,60株原生于重庆雪宝山的崖柏,跨越2000多公里,正式落户大青山,开启了最高纬度的驯化之旅。
这已经是第三批落户大青山的崖柏。从气候暖湿的祖国西南部,来到相对干旱的北部边疆,这些崖柏承担着怎样的使命?
崖柏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作为中国特有的濒危裸子植物,崖柏是白垩纪时期留存至今的珍稀物种,成为见证地球生物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后因气候变迁及人类活动破坏,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崖柏野外灭绝。1999年,植物分类学家刘正宇在重庆开州雪宝山做植物普查时,再次发现了崖柏的分布群。一直到目前,全世界野生成年崖柏不足1万株,且仅存于重庆市开州区、城口县等山区,被誉为“植物大熊猫”。
植物的灭绝不仅意味着其基因、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永久丧失,也意味着与它相关联的其他生命陷入危机。拯救崖柏的行动,也由此展开。经过多年努力,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终于在2021年实现了崖柏的规模化人工繁育。
为扩大崖柏的生存范围,2023年,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启动了崖柏迁地保护工作,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第一批适应性栽培基地。当年4月,第一批200株崖柏幼苗,在雪宝山经过2年的栽培和野外适应性训练,来到了大青山。
4月的北方,风力十足。“崖柏幼苗还没有木质化,叶片娇嫩,强烈的季风一吹,水分迅速蒸发。再加上原本土壤的水分就不够,且幼苗根系脆弱,吸收能力差,如保护不当,树苗很快就会失水死掉。”当时还是青山管理站站长的刘海明十分担忧。
不仅如此,大青山空气湿度与雪宝山空气湿度差异悬殊,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这些平均树高不到30厘米、根径只有0.30.5厘米的脆弱小苗,如何存活下来,成为一道难题。
经过讨论决定,一部分幼苗直接移植到大青山野外,一部分移植到青山管理站院内,由护林员精心照看。
夏季紫外线强烈,管理站工作人员为刚种下的树苗安装遮阴网,防止紫外线灼伤。到了冬季,又用透明塑料膜、必赢app无纺布搭建起半封闭式保护棚,在保证日照和温度的基础上,留下通风通道。
如今整整2年过去,移植到大青山野外的树苗几乎“全军覆没”,移植到青山管理站院内的树苗,存活率则达到80%以上。积累了一定经验,2024年引进的500株崖柏如法炮制,效果显著。
在青山管理站,刚刚经历了大风和寒潮的洗礼,保护棚内200多株崖柏苗安然无恙,与刚移植来时相比,平均长高了10多厘米。
五当召管理站的保护棚里,每株崖柏苗上都挂有编号小牌,用于跟踪监测。这意味着每一株树苗都有独立的档案,也显示出它们的珍贵。
珍贵,缘于崖柏自然繁殖难。位于重庆的原生崖柏树龄都达到了七八百年以上,种群年龄结构老化,结实繁殖能力低下。且崖柏一般都生长在悬崖峭壁上,采种困难。同时,崖柏结种周期长,15年以上树龄才能结种,目前用扦插技术繁育出来的苗木还没有达到自然落种的树龄。
从亿万年前存活至今,崖柏具有强大的抗逆性,其蕴含的适应气候变化、地理变迁的能力超越普通植物,潜藏着无可替代的基因资源和研究价值。如果崖柏能在干旱地区和一些极端气候条件下栽培成功,必赢app不仅能更好地保护崖柏,对于丰富地方造林树种、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刘海明坦言,必赢app目前崖柏落户大青山只是取得阶段性成果,至少还需要驯化3年以上,等待它们木质化,再移植到保护区野外。“移到野外完全脱离人为管护后,能顶得住春天的季风,扛得住冬天的高寒,并且3年后能稳定地存活下来,就标志着崖柏在大青山野外建群成功。”刘海明说。(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霍晓庆)